馆内动态/详情

千年不改,母爱的时光简史

图片

“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;入城则缉纑,灯火荧荧,每至夜分。”

明代归有光在《先妣事略》中回忆的母亲,在外纺棉,回家挑灯搓麻捻线忙到深夜,一位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。百善孝为先,母爱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,自古以来便被无数人歌颂。

微信图片_20250510105529.png


在广都博物馆第三展厅中,有一件名为“背童俑”的东汉陶俑尤为引人注目。这件陶俑于2006年在双流机场汉墓中被发掘,高21.5厘米,宽8厘米,长11厘米,采用泥质灰陶制成。陶俑塑造了一位母亲背着一个孩童的形象,生动展现了母子之间的相依相伴,故得名“背童俑”。

image.png

△背童俑 广都博物馆藏

细看这件陶俑,母亲头梳高髻,面容慈祥,眉眼间笑意温柔。她身着右衽长裙,裙身褶纹清晰,颈间有一层圆领,襦裙为双层方领设计,衣着观感简洁而大方。母亲双脚微露,左手背于身后,背上的孩子被牢牢托住,右手轻轻拉住孩子的手。胸前一根带子将孩童牢牢固定,可谓细致入微。孩童则探出脑袋,依偎在母亲的右肩上,带着清澈纯真的神情。母子二人脸上洋溢着温馨与喜悦,千年之前的温情时刻定格于此,令人不禁为之动容。

微信图片_20250510105535.png

“母慈子孝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其中“子孝”更被视为道德的根本,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薪火,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。背童俑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,而孝道正是子女对母爱的回应与传承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9120038.jpg

△左为甲骨文的“孝”,右为金文的“孝”

“孝”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。从字形上看,“孝”是一个会意字,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形态有两种解释:一是像一个人将头插入谷物中,以谷物置于头顶的方式象征丰收;二是像一个少者背着长发老者前行。金文的“孝”字则更加生动地描绘了“老倚子”的形象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进一步指出:“孝,善事父母者。从老省,从子。子承老也”。《诗经》有云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哀哀父母,生我劳瘁。”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,待子女成年后,应当效仿鸟兽反哺之情,尽心尽力供养双亲,照料双亲,这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要求。而母亲节作为当代表达感恩与敬爱的节日,正是我们践行孝道、回馈母爱的绝佳契机。

图片

△清 康焘《孟母教子图》 故宫博物院藏

孝道源于中国古代伦理观念。在周代,孝道被纳入礼制,成为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。孔子有云,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,将孝道视为仁爱之心的起点。孟子主张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将孝道从家庭扩展到社会,倡导一种普遍的仁爱精神。秦汉时期,《孝经》提出,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,强调孝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础,更是社会教化的起点。宋明时期,程朱理学对孝文化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深化,认为孝道不仅是外在行为规范,更是内在心性修养的体现。

孟子有言:“人人亲其亲、长其长,而天下平”。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,也是一种社会规范,它从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,延伸至长幼、师生、朋友之间相互尊重与支持,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孝道的深刻理解。

图片

△仇英《純孝圖》册 局部(清仿)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,孝道不仅维系着家庭的和睦与稳定,更构筑起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。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,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,其和谐关乎国家的安定,而国家作为千万家庭的集合体,其繁荣又为每个家庭提供保障。子女对父母的孝顺,不仅让父母感受到关爱和尊重,也培养了子女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,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,回报社会。孝道作为生生不息的道德传统,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。

微信图片_20250510105526.png

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在双流的黄龙溪景区,一则“您背我长大,我背您到老”的短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。视频中的主人公是51岁的柴先生,他背着88岁瘫痪的母亲游览黄龙溪,“孝”字在此时此刻已具象化。柴先生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,母亲因四年前摔跤瘫痪,他虽工作繁忙,但每逢假期都会与姐姐一起带母亲旅行。这次在黄龙溪,他用母亲曾背过孙辈的花背袋背着母亲,被路人拍下并上传网络,迅速走红。柴先生说:“家家都这样,我正巧被拍到了而已。”这份朴实无华的孝心,正是母亲节最动人的礼物。

图片

△背着妈妈来旅游 图源©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

柴先生的孝行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孝道的共鸣,当代社会中的孝心表达虽形式多样,却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担当。在母亲节,我们不妨也向母亲表达那份深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和奉献孝心。无论是陪伴母亲聊聊天,还是为她做一顿饭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母亲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怀。

图片

古往今来,母爱始终是家庭和社会中最坚实的力量。如今,虽然生活节奏加快,母爱却如同恒久不变的星辰,始终温暖而坚定。她们在日常所做点点滴滴,都在诉说着最深沉的情感。正如一尊小小的“背童俑”,只是一个定格的瞬间,便可以触动每一个路过的游人,回忆起那些与母亲相伴的温柔的时光。

  • 028-60610010
  • 成都市双流区瞿上城路117号广都博物馆
  • 交通路线
  •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

微信公众号

订票小程序